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不想在美国职场中变成隐身人

2016-03-31 秦华 奴隶社会

题图:来自网络。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716篇文章,来自作者公众号“华说北美职场 (Coach_Lily)”。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


上个月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主持人针对亚裔开的玩笑,体现了美国社会对亚裔的偏见广泛存在,职场当然也不可避免。我们的典型形象包括:勤奋、聪明、数学超强、安静、不善社交、老好人、息事宁人、任劳任怨。所以这篇文章就通过分享我初入职场的经历来谈谈如何避免在美国职场中一不当心成为隐身人。对于已经在西方职场多年的朋友,如果能有所启发,那也是再好不过的。

正文

我在美国工作的前几年,除了好好干活以外,对职场中的“门道”一无所知。但因为工作本身的性质把我推向了一条极其陡峭的学习曲线上,让我被迫从一个轻言细语、不愿和任何人产生冲突的“安静的亚裔女生”转变成“the girl who always asks tough questions”(这是后来同事对我的评价),并用三年半的时间从entry level升到director,是我职业生涯中成长最快的一个时期。

回想起来,这条学习曲线的陡峭之处和专业技术毫无关系,它最大的难处正是要学会如何在面对阻力时发出声音。我一路上磕磕碰碰,几乎是在被推着前行。现在把这些经历梳理一下,归纳出一个三步进阶模式,都以具体事例来阐述,希望能帮助大家在美国职场中争取主动,被看见、被听见、被提拔。

第一步:Show Up - 出现在视野中,被看见

“你能不写这么长的邮件吗?”

我在美国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内部审计,面对阻力和抵触是家常便饭。我是一个极其害怕冲突的人,所以如履薄冰。另外我又担心自己的英文不地道,说话不清楚,不知道如何应对意料之外的状况,于是和被审计部门的沟通都写邮件,常常会写几页的长邮件。终于有一天,经理忍不住走到我面前说,“Lily, 你能不写这么长的邮件吗?”我一时怔住了。她接着说,“如果一件事情需要写这么长的邮件,那说明你应该拿起电话,或者和对方当面交谈。”我意识到必须要跨出这一步,直面我的内部客户。于是我开始多打电话,不过会把我计划说的话都先写下来放在一边,总算是进步了一点点。再后来,我慢慢不需要事先写了;再后来,我明白什么样的情况应该用什么样的沟通方式。一般来说,越重要的事情,越需要当面沟通,因为面对面的交流容易避免误会,建立信任,达成共识

“喝咖啡吗?”

很多同事在下午两三点时会去楼下小卖部转一圈,买杯咖啡。我既不喝咖啡,也不喝茶,除非真的肚子饿,几乎不会take coffee break(一副埋头苦干的形象,有木有!)。记得有一次,经理要下楼前,到我们格子间走廊里来问,“有人要去喝咖啡吗?”别的同事都站起身,我居然傻乎乎地回答,“谢谢,我不喝咖啡。”然后继续低头工作。现在想起来,真是对当年书呆子的我哭笑不得!之后才明白,这其实是和经理闲聊并拉近距离的一个重要机会。

我刚开始认为美国人乐衷的chichat / small talk很浪费时间,但慢慢发现很多不能放到桌面上谈的内容都是这些时候在走廊里谈的。虽然我不喜欢打听传言,但办公室政治的情况是有必要掌握的。一来搞清楚自己的处境(以防躺枪);二来,这些隐性的关系有时会成为是否能办成事情的关键。让自己出现在信息传播的场合,而不是回避,从而能充分察觉所处的环境和关系。所以,我后来都会和经理一起下楼,她买咖啡,我买冰激凌,各取所需。有时我什么都不买,就是和她走一圈,唠唠嗑。另外,公司里面的其他非正式社交场合,能参加的时候都去看看,和大家混个脸熟。平时总是邮件沟通、不在一个办公楼的同事,也可以约时间一起吃个午饭,增进了解。

人是视觉动物,很多时候,out of sight, out of mind。如果你总是把自己放在电脑屏幕背后,而不出现在别人的视野中,别人就可能意识不到你的存在。另外有研究表明,人们在交谈时,大部分的信息是通过肢体语言传递的,所以如果看不到对方的肢体语言,沟通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总之,不要小看face time,尤其是和直属经理的照面机会!

第二步:Speak Up - 表达自己的想法,被听见

“谢谢你提那个问题。”

离开内部审计后,我转岗到一个评估新产品风险的职位上。由于新产品评估几乎涉及到全公司所有的部门,所以每次开会都是一大会议室的人,如何在会议中发言成了我最头痛的事情。我这个人本来就轻言细语,说话如果不特意气提丹田,邻座的人都听不太到我的声音。而且从各部门抽调出来评估新产品的人大多都是那个岗位上的老手,经验丰富。每次我话到嘴边,心里很多声音对自己说,“我这问题是不是太简单了?”“这句话怎么讲才显得我有水平呢?”“可能大家都知道答案吧,我如果问了,别人一定会在心里笑话我的。”而在这自我挣扎的过程中,议题早就挪到下一个去了,我想要说的话只能咽回去。

随着我对业务越来越熟悉,我在会议中提问的需要越来越强烈。所有的部门都在会上,那里是讨论问题最有效率的场合。有一天,我等到会议都快要结束了,而我的问题还没有被别人提出来,我下定决心豁出去了。我用了以前审计经理教我的一招:“装傻”(play dumb)。在提问前,我先声明自己经验不足,所提的问题也许比较简单,请大家包涵,但自己又确实特别想弄清楚,所以希望得到指教。然后我运丹田之气,确保一屋子的人都听到了我的问题。过后几秒钟沉默,我如坐针毡。终于,产品经理开口了,“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们还没有考虑到,让我回去研究下再回复你,行吗?”紧接着,另一个部门的人说,这个问题的妥善解决非常重要,他们也必须尽快知道答案。我如释重负。会后,那个部门的同事特意走过来跟我说,“谢谢你提那个问题,我一开始就想问了。”我才意识到,怀疑自己的不止我一个,而我的勇气也能帮助到别人。

“你直接跟他澄清吧。”

我评估新产品风险的工作并不是在运营一线,而是公司整体风险控制的第二道防线,所以常常要去审核第一线的风险评估结果,这当中免不了遇到很多阻力,被别人认为我在怀疑他们的工作。于是在沟通上我要非常小心谨慎,理解对方的出发点,就事论事,寻求共同目标。

有一天,我经理的上司、本部门的领导急冲冲走到我办公桌前,说,“Lily, 到我办公室来。”我心里一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走进他办公室后,他关上门,然后一脸严肃地对我说,“我接到了另一个部门领导的电话,他说,你认为他手下的人很无能。”我顿时就蒙了。我只不过针对他们的评估结果提了几个问题,怎么就被理解成这样了呢!而且他们不先跟我正面沟通,就越过两级跨部门告状了!委屈和气愤直冲脑门。我努力稳定住自己的情绪,平静地和本部门领导解释了事情的原委。所幸他相信并理解我的说法,然后对我说,“我现在就拨通那个部门领导的电话,你直接跟他澄清吧。”这时我已经顾不得紧张害怕了,对着电话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地陈述了事实和我的观点。对方听完后表明这是个误会。这件事之后,我的勇气大增,即使面对比我高几级的公司高管,也不会因为级别的差距而心虚发怵、不敢发言了。

总体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北美职场中比较安静。但是当别人听不到你的声音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就会以为你没有想法或者你对此没有兴趣,久而久之,你的想法也就被忽视了。语言障碍在这里固然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我觉得更大的障碍在于内心:我们怀疑自己的价值,害怕被别人否认。这种恐惧在人群中是广泛存在的,但是我们外国人的身份把这种恐惧放大了好多倍。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前面并没有刀山火海,我们所害怕的并不是真正的危险。

我对自己行之有效的一个思维转换的窍门是:我发言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正确、多能干,而是因为我相信我所要分享的内容对完成工作来说很重要。与其说问自己行不行,不如问自己愿不愿意把事情做好。当我把重心从自己身上转移到要解决的工作问题上时,心中的焦虑就会减少很多,我就不太容易把负面的反馈当作是对自己的否定。

第三步:Shake Up - 创造新的局面,被提拔

“你自己琢磨怎么实现吧。”

刚调到风险管理部门的时候,我对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很不清楚。去问经理,她说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她的上司刚从别的公司调来,除了想作出点成绩,具体的指令也没有。经理对我说,“我们要建立个产品风险评估的新职能,你自己琢磨怎么实现吧。”

对公司产品了解不深、对新产品开发流程一无所知的我开始了“内部创业”。我一方面猛补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为这个新职能确定其价值定位,和各方的stakeholders去建立联系,利用各种渠道做宣传来“销售”我们这个新职能的价值(否则别人心里不买账),撰写实施步骤,制定章程。经理给了我很大的空间去发挥和做决策,我也总是及时和她沟通,保持步调一致,并有效利用她的内部人脉资源(没有她罩着,我一个小兵也很难成事)。三个月后,这个职能开始运作了。

之后的实践中,我不断改进流程和评估方法,举办午餐分享会来加深和其他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很快在公司内部树立了本部门的声誉。对于新上任的部门主管来说,这无疑是帮了他一个大忙。他因此也给了我足够的可见度,提供机会让我在高管委员会上就新产品的风险作出陈述,并回答问题。刚开始在这种场合发言时,我基本上是一开口,别人就开始看蓝莓手机,因为我所说的(细节)和他们想听的(战略)相差了十万八千里。慢慢地,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听众来调整说话内容和方式,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在我获得升职的时候,我的经理告诉我,推荐我、并获得上级批准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高管们都见过我,也经常听到我发言,而且我一手创立了一个新的职能。我那时候才知道,原来升职的决定并不是她一个人就可以说了算,她必须要说服别人我有领导力。而我糊里糊涂地把show up, speak up and shake up这三阶都踩到了,让她不用费力。(插一句,在求职和职业发展中,如果你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提携,想一想如何能让他们不太费力又能成人之美,比如说,把自己的目标表达清楚,提出具体的设想和要求,让自己做好充分准备等等。)

回头看,从我刚入职第一年辛辛苦苦干活却只得到一个平均值的工作表现评估,因为经理说“You are not assertive”;到后来部门主管对我说“You are always firm, but very pleasant.”,在心理上,我走了一段很长的成长之路。我至今还是那个轻言细语、不喜欢冲突、内向的人,但是我领会到:一个人不需要性格外向、说话大声才能被听到,也不需要非得是专家或高层才能发出质疑、表达观点。外人看到的自信往往只是自己内心的勇气再加上些待人接物的通达,而这些都是可以逐渐培养、熟能生巧的。

分享这些经历,无意炫耀(也没有什么耀眼的头衔可以炫耀),只希望能帮助年轻人冲破些思维的障碍。华人在技术方面的功底通常都很深厚,辅之以表达想法和开拓局面的勇气和技巧,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华人在美国职场里担当重任。


推荐阅读:

二十年穿越之归途列车:我们离自己到底有多远?-- 来自作者

美国人都是这样包装自己的... -- 来自作者

职场:新任领导人如何领导“人”?

硅谷华人高管:如何做好一个技术经理人

如何做好一个经理人(二)

我们一直在专注讲一些好故事,读更多故事,请关注我们以后发送“故事”。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